多年来,该项制度在学生中是很受追捧的,每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第二次高考。
他呼吁让中国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还身体力行发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篇《自然》论文……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为了维护科学尊严,坚持与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斗争,被誉为直言的科学家。碑石正面是冯友兰撰写的碑文,背面刻着抗战以来从军的834名联大学子姓名,邹承鲁的名字就在其中。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供图 在前辈学者王应睐的推荐下,他辗转来到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物化学家凯林教授。就在他向国内学术界介绍SCI是衡量学术刊物水平的客观标准7年后,他又提出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提醒在论文数量上高歌猛进的中国科学家们,正确处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把精力放在做出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上。这种精神和作风,影响了邹承鲁一生。高中毕业后,邹承鲁考取了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的西南联大。直言诤语,精神长存 邹承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富有激情的爱国主义者。
新婚伉俪邹承鲁、李林(前排)与李四光夫妇合影。他常说,所有的先进仪器都可以用钱买到,但先进的科学思想用钱买不到。■王建蒙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是目前仍然活跃在中国航天征程中最年长的开拓者、见证者和践行者。
他不仅对火箭、对卫星心细如发,对老伴儿的关爱也很让人感动。孙家栋如今是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名人,老人每每出现在公共场所,就有路人围过来向他致意,能够蹭上一个镜头更乐开了花。孙家栋在担任北斗导航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陈旧性腰肌劳损屡屡犯病,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他步履维艰,每当他过度劳累,大脑供血不足的毛病便会突然出现,以致头晕目眩、天旋地转,让他坐卧不安,但一听到发射场遇到了问题,便不顾医生和秘书的劝说,好几次都是拔掉输液针头从医院赶往机场飞往发射场。他这么一说,我俩都哈哈大笑起来。
尽管我创作、撰写孙家栋院士的书已不是第一次,但每次在写作过程中都会有新的思路和感悟。孙家栋任卫星技术负责人时,曾在发射场当机立断下发过一个让大家吃惊的指令。
他的老伴儿魏素萍对我说:你都不知道这个家栋穿鞋有多费。中国探月工程首战告捷的那次,参试人员欢呼雀跃之时,全国电视观众在直播的屏幕上看到一个镜头孙家栋默默走向一个僻静角落低头擦眼泪。这时孙家栋则会幽默地说:我就是个很平常的老头儿,他们要是愿意就都过来,我也沾沾年轻人的朝气。(作者系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科学报》 (2023-05-26 第4版 印刻)。
有一次,他笑眯眯地对我说:你有个理发推子,帮我理个发怎么样?我赶忙说:不行、不行,我岂敢在功勋科学家的头上动推子。这种情况在战争年代叫作生死置之度外,在没有硝烟的卫星发射、测控现场,就是奋不顾身的大义凛然。他说:科学家的头和你的头难道有什么不同?你尽管下手,无非左边短了理右边,右边短了再理左边,两边都没有头发了,最后把上面的头发一扫荡,不就是个光头嘛。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但见孙家栋像变魔术似的从兜里掏出一张比照老伴儿的脚剪下来的样子,让我们大为感动。应北京出版集团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之约,为少年儿童创作《一辈子为中国造卫星的人:孙家栋的故事》(以下简称《孙家栋的故事》)绘本,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有一次,我与孙家栋出差有片刻闲暇,看到一家女鞋店,他想给老伴儿买双合适的软鞋,我很怀疑他能否买到合适的鞋,因为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那是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当火箭点火倒计时不足一分钟时,孙家栋敏锐地发现卫星有故障,不顾个人安危大喊停止发射。
在2022年4月8日93岁生日时,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中国航天人一代接一代传承创造了辉煌成就,我们的理想还在继续,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寄语。接地气的长者 生活中的孙家栋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和蔼长者。年过八旬的老人一年要穿坏好几双布鞋。作者:王建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5/26 8:56:4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孙家栋:一言一行总关情 94岁的孙家栋为青少年题词。因为彼此很熟悉,他知道我有理发的工具。又一次,我看到他坐在床边很认真地为老伴儿往药盒里分药,打趣道:分药这活也要您亲自做?他眯缝着眼睛说:听过吃错药这么一说吗,这活儿还是我亲自做才放心。
我与孙家栋交往的几十年中,他遇到过无数艰难,从未听说过他在困难面前低过头、掉过泪,此时的泪水可谓是悲喜交集,足见中国探月工程的艰辛和成功的不易。这是创作《孙家栋的故事》绘本给我的启示。
2007年一年里,孙家栋为了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工程,10次进出发射场,空中飞人似的从北京飞了20多个地方,主持和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一年四季东奔西跑。此次创作过程中更有另外一番感想,因为绘本的文字量很少,把孙家栋90年人生的闪光点全都写入是不可能的,绘本内容还须依据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两者完美结合固然有一定难度,然而我却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他嫌穿皮鞋累脚,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今年生日时,94岁的他又为青少年题写了热爱科学爱航天,不怕困难勇登攀,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
每每看到卫星升天,我们感受到的是震撼和激动,却不知道发射现场的科学家们心情如何这种情况在战争年代叫作生死置之度外,在没有硝烟的卫星发射、测控现场,就是奋不顾身的大义凛然。孙家栋任卫星技术负责人时,曾在发射场当机立断下发过一个让大家吃惊的指令。另一次,中国刚刚发射上天的通信卫星在太空中温度不断升高,如果不及时退烧卫星将会被烧坏,坐镇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孙家栋心急如焚,当卫星即将飞过控制区域,他不顾一切大喊再抬高5度,卫星温度降下来了,孙家栋却因精神高度紧张晕倒在现场。
又一次,我看到他坐在床边很认真地为老伴儿往药盒里分药,打趣道:分药这活也要您亲自做?他眯缝着眼睛说:听过吃错药这么一说吗,这活儿还是我亲自做才放心。中国探月工程首战告捷的那次,参试人员欢呼雀跃之时,全国电视观众在直播的屏幕上看到一个镜头孙家栋默默走向一个僻静角落低头擦眼泪。
在2022年4月8日93岁生日时,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中国航天人一代接一代传承创造了辉煌成就,我们的理想还在继续,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寄语。年过八旬的老人一年要穿坏好几双布鞋。
这是创作《孙家栋的故事》绘本给我的启示。孙家栋在担任北斗导航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陈旧性腰肌劳损屡屡犯病,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他步履维艰,每当他过度劳累,大脑供血不足的毛病便会突然出现,以致头晕目眩、天旋地转,让他坐卧不安,但一听到发射场遇到了问题,便不顾医生和秘书的劝说,好几次都是拔掉输液针头从医院赶往机场飞往发射场。
每每看到卫星升天,我们感受到的是震撼和激动,却不知道发射现场的科学家们心情如何。这时孙家栋则会幽默地说:我就是个很平常的老头儿,他们要是愿意就都过来,我也沾沾年轻人的朝气。他说:科学家的头和你的头难道有什么不同?你尽管下手,无非左边短了理右边,右边短了再理左边,两边都没有头发了,最后把上面的头发一扫荡,不就是个光头嘛。因为彼此很熟悉,他知道我有理发的工具。
孙家栋如今是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名人,老人每每出现在公共场所,就有路人围过来向他致意,能够蹭上一个镜头更乐开了花。此次创作过程中更有另外一番感想,因为绘本的文字量很少,把孙家栋90年人生的闪光点全都写入是不可能的,绘本内容还须依据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两者完美结合固然有一定难度,然而我却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作者:王建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5/26 8:56:4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孙家栋:一言一行总关情 94岁的孙家栋为青少年题词。今年生日时,94岁的他又为青少年题写了热爱科学爱航天,不怕困难勇登攀,表达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
有一次,我与孙家栋出差有片刻闲暇,看到一家女鞋店,他想给老伴儿买双合适的软鞋,我很怀疑他能否买到合适的鞋,因为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他嫌穿皮鞋累脚,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